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新一轮的国际学校备考和择校大幕再次徐徐拉开。很多此时站在十字路口的家长发出了灵魂拷问:我要让孩子去读国际学校吗?去读国际学校真的更“香”吗?
小编认为,虽然体制内和国际教育两种教育体制并没有本质上孰好孰坏的评判标准,但对于已经明确目标未来要出国留学的学生,就读国际学校或许是一个更优选项。
更有利的语言环境
想要走好国际教育这条路,语言能力是条硬杠杠,也是海外院校招生首要考查的条件之一。由于考试形式的不同,体制内学校虽然也非常重视英语学习,但更偏重应试,在阅读能力、英语思维、写作和听说等能力的培养上,国际学校中所开设的英文类课程会更胜一筹。
此外,国际学校中大多数课程为全英文授课,使用英文版教材,用英文完成相应的作业,使用英文与外教交流,相比体制内学校,这样的语言环境更能帮助学生在将来适应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更匹配的教育理念
有意向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的家庭,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朝着国际教育的路线规划的家长,往往更希望孩子的眼光不仅聚焦在考试和分数上,而是成为一个拥有全球视野、社会服务精神,健全独立的人格,更具幸福感的人。从这一点看,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会与家长们更加匹配,而相同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理解和促进的基础,也是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的前提。
更一致的升学目标
体制内学校的升学目标是国内大学,国际学校的升学目标是国外院校,国内大学和国外院校的招生形式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体制内学校和国际学校在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活动安排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显而易见的是,就读国际学校,对学生申请海外院校更有助力。以国际学校主流课程体系AP课程为例:
AP课程本身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涵盖22个专业37门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报考。
这些申请上的优势,是体制内学校课程不具备的。
体制内学校的学生如果想要自学AP,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也会徒增额外的心理压力。除此之外,国际学校的学生几乎全部都要出国留学,相互之间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在大学申请的战场上,拥有了很多相互支持的“战友”,而不是“孤军奋战”。国际学校也会邀请国外大学的招生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这些也都是体制内学校所没有的宝贵资源。
更全面的个人成长
国际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向上比体制内学校更偏向“全人教育”。这一点从国际学校每日的作息时间安排和开设的活动“可见一斑”。比如,在领科上海校区,学生们充实的一天从早上7:45的点名开始,走班制的教学能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课程,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规律。下午16:20分,最后一节课下课,丰富的社团活动就开始了。在领科,有辩论社、民乐社、模联社、化学社等50多个涵盖学术、心理、运动、艺术、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社团,如果没有喜欢的社团,也可以创建自己感兴趣的社团。
除了领科,几乎每所国际学校,都开设各具特色的社团和校园活动,比如音乐会、摄影展、辩论赛、特色运动会等等,不胜枚举。即使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国际学校所提供的活动资源,依然是体制内学校无可比拟的。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探索更多的专业领域,提升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在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有更全面的发展,培养社区服务意识。这些不仅仅是大学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更将会在学生的整个人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更平稳的“心理断奶”
国际学校大多为寄宿制学校,甚至有不少学生是离开了家人去外地求学,这对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有一定要求,当然也能帮助孩子们进一步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将来去更遥远的海外奠定基础。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家长们也需要心理上的“ 断奶”。孩子要去一个陌生的国家求学三、四年甚至是更久的时间,作为家长总是会有诸多的“不放心”,也有家长恨不得想要跟着孩子一起去贴身照顾。
而就读国际学校,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过渡。孩子每周或者更久的时间才回家一次,让家长慢慢适应孩子不是每天在身边的日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而且即使是外地的学校,家和学校间的距离也不会太远,如果真的有特殊状况发生,家长也能在短时内赶到,这能够给家长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经过几年国际学校的学习,家长已经能够相信孩子们离开了自己也能生活得不错,会更放心地让孩子去“勇闯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