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出国留学前如何选择课外活动?

2022-07-28 13:32:45编辑:飞飞

在疫情的发展趋势下,名校的录取规则一直在变化。仅有SAT和语言成绩等等硬实力已经不足以打造差异化了,还要课外活动和背景提升等很多不太容易量化的加分项作以支撑。

但具体来说课外活动都有哪些?又要如何给申请加分呢?

也许你听到过这样的例子:
“某某孩子,标化考试成绩一般般不算突出,文书也是中规中矩说不上非常优秀,就是因为从小到大规划好了竞赛履历,在后来别人对软实力还没什么概念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赛事“组合拳”,顺利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offer。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比拼命拉高硬分数还管用?那我直接“抄作业”,让孩子打一样的竞赛不就好了?”

其实不然!这样未必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课外活动意义
我们说申请时要突出的“课外活动”,其实跟兴趣爱好是挂钩的。在外国人看来,一个人拥有一项兴趣爱好,课余时间参加一些活动,是为了自身的完整性与社会责任感,也就被纳入申请大学的考量标准了。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像英语考试一样被量化。不过到了习惯以分数为标准的中国家长心里,本来很随意的活动就也被划分了等级。

按照国内这么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来看,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习惯了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尤其是喜欢跟风选学校、选专业、选国家的“逐流大队”,看别人做什么,就要做个一模一样的。别人拿了个数学类物理类奥赛的顶级奖项上了MIT,不代表你拿了一样的奖项就会被学校录取!

那说到底需不需要做活动?要做什么?做了又有什么意义?思小客今天给大家讲讲学术类、公益类以及实践类的课外活动都有什么区别!

课外活动分类
学术类
学术类的课外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和学术能力相关的活动。学术类活动一种是短时间内出成绩的比赛,一种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做实验、写论文。
学术竞赛等级
国际级
国家级
省市级
一般能拿到省市级奖励的学生,就已经很不错了,再往上凤毛麟角,一般孩子也难以复制。
学校级
常参加的比赛
高中联赛
AMC竞赛
Americ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美国数学思维挑战活动)
BPA商业全能挑战
...

当然了,科目专业不同所面对的竞赛也不一样。但是要记住,含金量高不代表必进名校,软实力背景只能作为辅助主要成绩,达到增亮和放大学生能力展示的效果。切勿跟风盲目冲竞赛!时间花出去了效果却没达到!

公益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申请者注意到了公益类的课外活动,比如去养老院陪孤寡老人、去儿童福利院照顾弱势群体的孩子等等。比起其他活动突出的是个人技能,公益类活动则更偏重心理层面的特长展示,比如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等。

美国教育体系
公益类活动是美国教育体系里长期坚持的项目,每个学生从小就要开始接触,学校基本都有每学期做多少小时的硬性规定,比如每学期20小时,那平均到每个月就是5小时,是一个长期的对社会的回馈。

中国教育体系
而到了中国,大多数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专注于学习,很少有纯粹出于社会责任感去做公益的,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功利的现象,就是到了高二甚至高三,发现这对申请很有帮助,所以就突击似的开始参加。大家也都是知道那时再开始做公益,不一定能将它作为自己的优势了,但至少和其他申请者相比没有劣势。所以,尽早做出规划还是有好处的,越早做活动越好。

实践类
国外大学非常看重学生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投入的程度,能够长期且坚持去做一件事情能够让面试官看到你身上坚持不懈的难得品质。除了用于申请以外,这对孩子的学业建设也有很大的帮助。

像高能17岁创业大赛一类的活动就非常适合用来做实践类的活动背景,除了能看到孩子身上勇于创新和改变的精神,还是展现平时难以发掘的能力(如:沟通力、人格魅力、领导力等等)非常好的机会。

之前我们有采访一位同学关于他赛后的一些感想
同学你来创业大赛有什么收获吗?
“这个大赛是一次非常有趣的体验。正好我缺少赛事经历,在丰富个人履历的同时,还能收获到课堂所不能get到的实践经验,就来参加创业大赛了。”

一趟赛事“旅程”下来,锻炼的不仅仅是领导力与实践能力,还有学习内驱力的进步。除了用于申请以外,对未来学无止境的生涯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点。

话说回来,不管是哪一类的课外活动,如果想给申请名校加分,还是要从学生的喜好和发展方向入手。当然了,赛事含金量也会是参考的因素之一,能够拿到奖项要比“重在参与”更有说服力。如果条件所限真的没有得奖,也可以把从事这项活动的过程写成申请文书,给招生官留下更鲜活、深刻的印象。

总之,选择课外活动时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任何活动都是为了证明这件事而存在。尽早规划整体流程,让塑造背景这件事情成为一个自然而然,而不是为了申请去应付,这才是国外名校想要在学生身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