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从美式教育思维的角度 解析美国大学的招生标准

2022-07-28 13:23:02编辑:飞飞

很多同学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觉得自己的成绩很优秀,课外活动也很丰富多彩,为什么会得不到学校的青睐?不妨思考一下,美国大学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标准去招生?你离标准又差了哪些?

在《纽约时报》发布的“What Colleges Want in an Applicant”的文章中,由美式教育思维的角度,解析学校的各方面招生标准。分享这篇文章希望对大家的申请有帮助。
成绩是王道:它可不仅仅是一个分数

学校,尤其是顶尖学校,在录取时都希望招收到优秀的学生。

但是,如何定义“优秀”?在面对海量的申请时,成绩是最节省选择成本的筛选标准。虽然无法反映一切,但是成绩单上的一连串数字,实际上首先能反映了学生很多优点,比如聪明,刻苦,自律等等。

但是,成绩虽然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但毕竟不能直接和“优秀”划等号。

优秀本身就很难定义。有的人自控力强,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效率高,是完美的执行者。但是也有人虽然平时十分懒散,“重度”拖延症,但是一旦开始工作,却也可以完成得尽善尽美,让人赞叹。人的性格本身就极具多元化,试图用单一的标准去筛选多样的学生,本身存在的不合理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大学除了成绩以外,会希望学生提交其他内容的材料。

总体而言,成绩虽然不是唯一标准,但是依然很重要。例如在最新的CA报告中显示,越来越多的申请者选择递交自己的标化成绩。尽管美国院校对于成绩的两面性在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但是作为申请者,切不可因此而放松对于成绩的重视。因为无论怎样,高分成绩都是一个绝对的加分点,何况,即便大学哪一天真的降低分数的绝对要求,而申请者之间的激烈的竞争依然会造成成绩的“内卷”。

大学招的是一个人,不是一张纸

在一些院校的官网上,会列出来他们对录取学生的期待,比如好奇心,要有对生活的热情,对于社区的贡献、领导力等等。这些品质显然无法通过短暂的面试或者几份成绩单展现出来。学校会通过学生提供的文书、个人陈述简历等,甚至利用网络,搜索学生参加的活动和比赛,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品质。近年来,部分中国院校录取时也逐渐关注到这一维度的录取标准。

同时,很多学校现在尝试申请文件形式多样化,比如允许学生上传视频,音频,图片等各类文件,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甚至有些学校,会要求很多申请者一起来到学校,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或者任务,观察申请者在合作中的表现,他们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所以要明白,大学想要招的,是一个人,不是一张纸。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很多家长,还是无法摆脱“成绩至上”思维去看待留学申请,觉得只要各项成绩达标,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罗列学生的经历和奖状是不够的,更是告诉学校,作为一名申请者,哪里与众不同,为何选择这所大学,与它的理念有什么匹配的地方,为何应该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很多学生以为有着高分成绩,足够多的课外活动就觉得自己很优秀,但事实就是,高分成绩只是让你拥有“入门券”,而文书、课外活动、竞赛等才是你强有力的竞争力,如何让这个竞争力“有血有肉”,需要自己不停雕琢,同样也要“对号入座”,毕竟每一所学校的理念也不同,对录取学生的喜好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