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文书如何写好故事?怎么表达更吸引人?某年12月底,距离美国本科申请截止不到24小时。Tom同学带着由自己三个故事组成的650字主文书找到我,希望在最后的一点点时间里,可以为他的文书再画龙点睛一下。
第一个故事是一段温情故事:Tom小时候喜欢与奶奶一起折纸,但是奶奶患上阿兹海默症后,渐渐忘记了如何折纸,也忘记了折纸。每次去探望奶奶,都会带上奶奶小时候教他折的小玩意,奶奶只有看到这些小玩意的时候才会露出笑容。
第二段故事是一段创新故事:之前常去福利机构做志愿者,经常教小朋友们折纸,但小朋友们都对简单的折纸不以为然。但在某次夏令营过后,Tom同学利用在夏令营里学到的数学理论创新了折纸的新玩法,福利机构的小朋友们一下子就都被深深吸引。
第三个故事是一段抗争故事:Tom所在小区物业要求住户支付停车费,住户们觉得不合理拒绝支付,他积极联系业主,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支付停车费的结果。
Tom同学确实有一些重要且有趣的故事要表达,对奶奶的爱,对折纸的创新,对福利院孩子的关心,对细节的关注,对社区的责任与参与。如果说,故事1和故事2还有一定的联系和发展,但故事3放在文章里就显得有些突兀和不连贯。那么如何修改呢?
结合以往的文书修改经验,我当时迅速给了4条修改建议:
1、Less is more。虽然我们写文书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只表达一项中心思想,但为了给招生官留下对学生深刻的整体印象,需要对故事材料进行删减和重新的排列组合,所有的想法和故事可以起源于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想法,循序渐进的去表述出来。
2、Show,don't tell。显然文中故事2到故事3的转变是既不连贯也不自然的。每个招生官可能在每篇文章的停留时间至多不超过10分钟。因此,为了能够让招生官更易于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转换应当遵行作者的行动线,而不是思想线。他的思想应该先通过行动来展现,再用语言表达会出来。这时,可能需要改变广泛使用旁白和记忆的结构。
3、Use more short sentences. 使用长而复杂的句子使文章难以阅读,思想难以把握。用最短的句子表达你最强的观点。
4、Conclusion is not necessary。中国孩子可能很希望在文章的最后做总结,文章内容写得够生动和扎实,有的时候结尾留更多的空间给招生官,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鉴于以上的建议,我和学生进行了头脑风暴,由于学生和家长坚持不删减任何一段故事,所以,我们对三个故事素材进行了重新梳理,对故事的比重和层次也进行了重新规划。
第一个故事:小时候奶奶喜欢与Tom一起折纸,每次去看望奶奶的时候,奶奶总喜欢和她一起折纸,一起回忆小时候发生的有趣故事。但是,奶奶一天天变老,患上了阿兹海默症,随着病情的发展,奶奶对很多事情都慢慢地忘记。患病后,他每次去看奶奶,照样会陪着奶奶一起折纸,虽然有时候甚至奶奶会忘记怎么折纸,但是,奶奶每次看到折纸的作品,都会开心得像一个孩子一样。
第二个故事:学生在校阶段,经常会去关爱儿童福利机构,去教小朋友折纸,但是福利机构里的小朋友对折纸这件事情并不好奇,对于小朋友来说也不过如此。此时,折纸这件看起来非常渺小,但是对他极有意义的事情,好像在这些小朋友眼里仿佛一文不值。他感受到了挫败感,但并没有放弃折纸这件事。他的数学很好,参加过一个关于数学的夏令营。通过夏令营,他专门学习了和拓普学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与折纸相结合,从而制造了一个新的折纸“玩法”。通过折纸,把一个体积较小的方块,变成一个体积上有明显差异的体积较大的方块。再次到福利机构演示时,小朋友们当场就惊呆了。
第三个故事:学生所住小区的物业要求小区住户支付停车费,但是,学生的家庭和一些业主认为,自己是有权利拒绝支付停车费,同时并不理亏。但由于小区内很多业主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联系到,导致他们无法成立业主委员会,势必就没有办法按照法定流程召开业主委员会与物业进行调解。相反,物业有权利通过报警来解决这个问题。
看到这,大家一定会觉得,还是没有解决最开始的问题,该如何通过这三个没有关联的故事,写出一篇被杜克大学录取的文书呢?接下来,我来分享是如何点睛的。在多次和同学的沟通中,我们共同完成了一篇像电影画面般的文书开头:
With care, I helped my grandma to a padded chair. “Young lad, should I go now?” she asked as if she were a guest. “We are home now,” I replied softly, accustomed to this kind of question. Picking up apiece of colored paper, I quietly started folding it into a pterosaur, the“flying dinosaur.”
点评:“通过一个画面描述引出折纸的故事和奶奶的病情。画面感细腻,让人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和原文相比,用词更加简洁干练,不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