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公立学生转轨国际学校将面临哪些挑战?早了解多准备才能游刃有余

2021-08-24 09:35:25编辑:素素

  暑假即将结束,不少国际高中新高一学生即将开启新一阶段的学习。国际化学校与体制内学校存在千差万别:学生要面对教学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思维方式的调整、甚至对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

  家长最怕自己的“热切期盼”最后换来孩子的“学不会、跟不上”:越优秀的国际化学校,入学后学业压力越大?入学后如何面对托福/雅思A-Level/AP/SAT/ACT、各种学术竞赛挑战?初转入国际化学校,孩子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对于小初阶段目标国际方向的孩子而言,应该从哪些方面尽早准备?

  无法适应全英文教材

  进入国际学校前,很少有学生会接触到全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课,所以很多学生进去后会很难适应,每天都是“听不懂、看不明白、跟不上”的状态。

  长此以往,不要说学业进步,能跟上课程进度都是一大难题,且会严重降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这就需要在孩子入读国际学校前,帮助孩子们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去提前感受全英授课模式,一步步适应全英授课的节奏和进度。

公立学生转轨国际学校将面临哪些挑战?早了解多准备才能游刃有余

  高难度的学科词汇

  语言类词汇≠学科词汇。很多人以为进入国际学校掌握只要基本的词汇就足够了,其实不然,国际学校并不是一个学英语语言的地方。

  在这里,孩子们要学习各种科目,比如物理、化学、生物、英文文学等,而这些学科都有专属的学科词汇,学习难度远高于语言词汇。

  为什么很多语言考试拿高分的学生,依旧很难跟上上课进度?就是因为学习词汇积累不够,上课听不懂。

  上图的单词在日常中用到的频率并不高,但在国际学校的学科学习中却是必备的

  学校不会因为某个孩子听不懂就减缓所有人的课程进度,所以孩子要积累一些学科词汇,至少保证能听得懂,跟上课堂进度。

  学习知识范围广、跨度大

  目前国内三大主流国际课程体系分别是:AP/A-level/IB体系,每个体系内的学科知识覆盖范围广、跨度大,甚至会包含很多大学科目,例如经济学、微积分、世界历史等等。

  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超前跨越的陌生领域,无论是从知识积累、学科认知、还是专业素养、课程吸收上来说,都是一个质变。

  以数学科目知识点为例

  为了减轻在校学习的压力,学生们可以提前自主学习一些学科内容、积累学科知识,帮助自己更快地过渡到国际课程学习。

  学习模式和方法不同

  很多国际学校的学生在面对镜头采访时都能侃侃而谈,十分自信,不是大家古板印象里中国学生的样子。

  这其实和国际学校的授课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传统课堂大多是老师传输,学生学习的单向模式,课堂积极发言者少之又少。而国际学校的授课充分规避了这一点,更多以小组作业、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需要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

  所以此前没有接触过这种学习模式的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显得腼腆,甚至格格不入,如果未能及时改善,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难张口、看起来理想的学习模式,最后反而成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枷锁。

  所以孩子们在入读前可以先体验国际学校的学习模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及时转变思维模式,至少让孩子们在正式入读后,不会显得很拘谨、难以融入。

  接下来,我们再来倒推一下,为了让孩子未来能够更好地转轨国际学校,减轻压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尽早准备?

  公立小学英文追上国际学校兴趣是关键

  从公立学校转到国际学校最大的阻力就是英语基础,因为公立系统下的英语学习相对简单,而大多数国际学校都是全英授课。所以已经做好在小升初阶段转轨国际学校的家长,在小学阶段需要注意提高孩子英文水平。不论学什么,兴趣是关键,英语也一样。

  除此之外,还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全英的语言环境。进入初中之后,学习难度和深度都会增加,同时也是全英授课,如果因为语言的原因拖了后腿对孩子来说就真的太可惜了。

  这个方面,对北京的孩子来说也不是难事了,遍地开花的外教或者中教全英课程任由家长选择,但是还是建议家长擦亮眼睛,尽量选择比较靠谱和专业的机构。

  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没有计划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想法。尤其是进入国际学校后,很多功课都需要孩子自己去做,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

  通常,外国老师上课通常会比较散,板书不细致,更多是启发思考。对于某个知识树的系统梳理还需要学生自己有记笔记,课后再复习的能力和习惯,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所以孩子在公立小学期间,家长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国际化视野

  国际化视野指的是孩子对全球各国的文化和习俗的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与自己不同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情况下,能够理解和尊重。

  如何能够拓展孩子的国际视野呢?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多多接触和体验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背景文化。

  出去走走,并不真的只是单纯的跟着旅游团“走一走”,而是找机会能更当地的不同职业的人们多多交流。这个交流也不仅仅只是问问“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s today?”这样简单的日常问候。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比如他对现在生活、工作的想法,生活上有什么担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