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国际教育?国际教育是什么呢?回答了前面的问题,我们总结一下,刚才我们谈到了一个“亏欠”的话题,一个妈妈把大部分的时间给了孩子,她会觉得孩子亏欠她很多,然后她因为把大部分时间给了孩子,她又会觉得自己亏欠了父母,亏欠了先生,结果在最难的时候,她又觉得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家人,我又特别亏欠我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实的确是这样,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但是你反过来看,其实每一代父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样子。我们都在被周围的家长推着往前走,中国的教育最大的杀伤力在于中国整个社会的传统太重胜负了,非得比个谁高谁低,就是不跟自己的过去比较。其实真正的成功应该来自于我自己的进步,我以前是什么样子,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只要我进步了我就认为是成功的。
回头说第二个您问的国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国际教育就是本土教育。国际 (international)中的“inter”是之间的意思,“national”是指一个个国家一个个民族,“inter”是指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平等,而不是“super power”高高在上的意思。
联合国不是个权威,权利不是在每个国家之上,我们总援引联合国其实是不对的,它只是一个世界各个国家的共识而已,只是一个组织。所以我认为在自己的国家内部做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国际教育。中国的,世界的。
但是国际教育一定是要能跟其他的国家进行交流和对话。
这个交流是什么?就是一个共同遵守的框架和共识,一套价值体系以及可以交流的语言,比如说英文。你可以出国也可以不出国,但你的孩子必须要有这套价值体系,你一定去告诉TA这些基本的价值观,我们现在有的时候叫普世价值,这是个很好的词,比如普世价值讲的爱、平等、尊重。
你去每个国家,你去看所有宗教的经文里面,每个传统里面,我们的父母日常在教训我们的时候,都会提到这些价值。所以我觉得我们不管中文还是英文,我们在哪里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些最基本的价值是最重要的事情。
还有之前提到的技能体系,我觉得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能力需要孩子从小培养的,比如说合作的能力,跟别人沟通的能力,比如说大家都在说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是“杠精思维”,不是说你总提不同意见就是批判性思维了。它是一套复杂精密的思考体系,比如批判性思维第一个要点就是“accuracy”(精确)。
你要批判一本书,这本书你得先读懂,你得搞清楚作者精确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之后再去批判。但我们很多时候连这个文章都没有看,或只看到一半,似懂非懂地就去批判了。
因此我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些改变。我想起最近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个叫做“愚昧之巅”的曲线。大意是每个人从开始的无知逐渐变得有知识,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时间点叫做“愚昧的巅峰”,在这个点上,有人觉得自己很厉害变得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想法,但恰恰那个时候就是他“最愚昧”的时候,因为他还没有到达真正高手的境界。
有篇文章写得很尖锐,它说大部分中国人的“愚昧的巅峰”都发生在高中毕业以后,然后就停滞在那个地方了。有一些人会从愚昧的巅峰下降到绝望之谷,他随着不断工作学习,遇到的人越来越多,发现自己的局限性,然后会有一段时间非常绝望,甚至会否定自己之前所学过的很多东西,陷入绝望之谷。
这个过程很漫长很痛苦,但会有一批人重新爬起来,他从无知再到有知,爬起来那批人是真正的高手。所以,大部分人集中在愚昧的巅峰之前那个部分,一小部分在绝望之谷里爬,这个里面还有一小部分能够最终爬出来成为高手。
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未来在愚昧之山,我希望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是他成长的开始。
教育要赋予一个人持续学习的能力,这太重要了。我们有时感觉许多初中高中阶段学到的东西,离开校园后没有用处了。但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思想和方法,让我们能够不断自主学习。
孩子未来会有很多职业是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比如20年前谁也没想到开淘宝店会是个很赚钱的职业。未来,我们的孩子有很多这样的新职业,但当他从0开始的时候,能力怎么建造?还是要靠自我学习的能力。
我刚才提到的框架就是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大学毕业之前,要给孩子的基础。当你的孩子到了国外去读大学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靠天赋,一个靠自我学习的能力。国外的大学不是满堂灌,而是启发。
前两天我在西安和一个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回来的学生聊。他说上了大三以后,数学课上老师就把理论讲完,然后讲一道最简单的题,解释一下这个理论。但是留的作业,却是最深的题,靠你自己去想去学。这些是刷题刷不出来了,靠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天赋。